秦岭金丝猴登上了Science封面。
从爱好独居的红毛猩猩,到“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白掌长臂猿,再到“坐拥后宫”的叶猴和群婚的食蟹猴,灵长类的“婚恋观”和“交际圈”大小有着天壤之别。是什么样的驱动力塑造了这种差异?这个问题,在千亿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金丝猴研究团队对亚洲叶猴的研究中得到了解答。
记者从千亿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6月2日凌晨,《科学》(Science)杂志以长文形式刊发千亿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金丝猴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Adaptations to a cold climate promoted social evolution in Asian colobine primates(《寒冷适应促进了亚洲叶猴社会系统的演化》),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灵长类社会演化之谜。该期《科学》封面图为亚洲叶猴的代表——秦岭金丝猴。
齐晓光在野外考察研究。
根据研究成果显示,亚洲叶猴的社会结构具有很强的系统发育信号,且受到历史上环境剧变的深刻影响,并且记录在他们的基因组上。
千亿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齐晓光(右一)
亚洲叶猴属于旧大陆猴疣猴亚科,共七属55种,包含“一夫多妻”的单家庭社会、“多夫多妻”社会、重层社会和类重层社会四种不同的社会系统类型,从热带雨林到温带雪山地区均有分布,这个类群是研究灵长类社会进化机制系统很好的模型。
千亿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齐晓光(右三)与研究团队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千亿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齐晓光说,为了做好研究,研究团队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动物园等多个团队合作,分析调查了亚洲叶猴2903个栖息地,对每个栖息地提取的19个环境变量的综合生态因子进行分析,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的亚洲生态数据集。同时,团队开创性地建立了“行为-生态-基因组”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完成了亚洲叶猴七个属代表物种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得到了全球首个染色体级别的非人灵长类基因组,从而构建精确的系统发育关系。
寒冷事件促进亚洲叶猴社会聚合。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检测的结果显示,历史上的寒冷事件促进了亚洲叶猴的能量代谢和神经-激素调节相关基因受到正选择,演化出了更加有效的脑、神经-激素调控网络,其中在奇鼻猴类群中与催产素、多巴胺递质系统有关的基因改变格外引人注目:其类群的社会呈现两步式的逐步聚合模式,从祖先的“一夫多妻”到形成具有分离-聚合特征的类重层社会,再演化出“家庭”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大型重层社会。
亚洲叶猴类各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布海拔与社会结构
“比如我们秦岭金丝猴,它们所处的地方气候寒冷,食物匮乏,就会有更多的抱团取暖、互相理毛的行为。这样的神经调节机制,也间接增加了个体的友好行为以及容忍度,从而促进了家庭群向重层社会的聚集。”齐晓光说。
神经-激素调节的适应性变化增强社会亲和力
此项研究整合了动物行为学、生态学、地质学、比较基因组学等多学科手段,完整揭示了800万年以来亚洲叶猴复杂社会系统演化的过程、动力和遗传基础。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行为-生态-基因组”的全新研究范式建立,这对理解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社会行为起源演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动物行为学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秦岭金丝猴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069879298907363985&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shaanx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34b083ea3c0a82217000r&share_to=wx_feed&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8069879298907363985